194期:《“闪”光灯下的人》——一场寻找“华裔美国人”的视觉实验
相片篡改了事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现实的碎片。
在摄像机前,整个宇宙似乎都变成了潜在的照片,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摄影可以构建出一个超现实的场域,
在那里,所有的时空碎片都可以被重新组合。
它模糊了现实与意识的边界。
《“闪”光灯下的人》是一部在跨时代背景下,不同赴美移民被放置在同一时空中叙述着他们哀欢爱恨的话剧。故事基于真实的华裔历史改编。在这部原创的作品中,一位为华裔记录和发声的摄影师费尽心血终于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展。但是,在摄影展上,最重要的照片失踪了!在寻找照片的过程中,她用相机记录下的华裔们的故事也依次向她展开。这些历史和她自己的文化经历由此汇集到了一起。她和他们的命运缠绕交织。
在这场视觉实验中,来自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戏剧系的董季芸和朱婕宁试图在历史影像的重重叠印中,寻找不同时代的生命力量、探索文化身份的真相。她们希望通过视觉实验邀请观众进入以19世纪太平洋铁路华工、20世纪美国华裔女演员Anna May Wong、和近现代摄影师Corky Lee为原型的华裔美国经历,以跨文化的视角思考文化身份的所有权和定义。此外,本剧从肢体戏剧(接触即兴)中汲取灵感,期望给观众带来多元交织的感官体验,以此构建观众与自我和群体的对话空间。
本期沙龙圆桌,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两位联合导演和演员,为沙龙的朋友呈现一场open rehearsal。联合导演董季芸和朱婕宁会向参与者分享先锋戏剧的创作理念以及如何用视觉实验呈现这个宏大而具体的主题。
联合导演,联合编剧:
Annora Dong 董季芸
董季芸目前就读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戏剧系,攻读实验艺术、话剧与影视表演方向。她来自中国上海,曾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修习艺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背景下,她希望通过艺术探索个体和集体的文化身份认知。在创作形式方面,董季芸致力于在戏剧、多媒体、电影、现代舞、场域特定艺术等角度跨领域实践。此外,她还热衷于探索肢体戏剧。在践习自己艺术心得及理论的五年间,她参演了芝加哥Lucky Plush肢体戏剧公司工作坊的表演,编导了原创肢体音乐电影《跟踪者》,并多次在纽约大学戏剧主舞台展演。她的作品包括舞蹈戏剧“Borderline” (Directed by Ishmael Houston-Jones )和“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Directed by Mei Ann Teo)。作为一名演员、导演、编剧、编舞,董季芸渴望突破创作身份和艺术形式间的界限,拥抱不同的可能性。她深信艺术是与身体和心灵的交流,是与自我和群体的合作,是一场触及人性内核的温柔交手。
Sophia Zhu 朱婕宁
Sophia Zhu现在就读于NYU Tisch的Drama专业,专攻实验先锋话剧 (Experimental Theatre Wing)和影视表演 (Stonestreet Screen Acting Studios)。作为演员,她对于Experimental Theatre和Physical Theatre充满热情,渴望通过身体和灵魂的深度探索来感知并传达不同的角色,曾参演过话剧“瞬息间的幻影”,“雷雨”,“Here’s a Blue Morpho For You”, “A Sketch of New York”,短片电影“Back Home”, “Bryophyta”, “What You Want”等。作为导演,她更关注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专注于舞台意象的表达以及演员之间的情感链接。同时,她还热衷于Applied Theatre,通过Storytelling的方式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旨在用戏剧的力量为边缘群体发声,揭示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问题。她的导演作品包括原创短篇电影“Twins”以及话剧“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