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地铁为什么这么差?——城市发展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Apr
13

纽约地铁为什么这么差?——城市发展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基础设施的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纽约虽是全球知名的大都会,却承载着一套“老旧且脆弱”的地铁等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壁垒固然是常见的制约因素,但这座城市独特的制度基因才是深层影响基建发展的关键。除了地铁,机场、街道、码头等各类基础设施不仅支撑着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也映射出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纽约生活,即是在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和制度环境中摸索和成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以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探讨纽约城市的运作逻辑。为何高收入的城市无法有效为基建投资?高质量的公共领域为何经常需要由私人资本来兜底?纽约现在的政府行为竟与其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治理模式一脉相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为纽约人和纽约客们提供更多的体验并融入这座城市的视角和思路。

活动结束后罗雨翔将现场签售他的新书《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

主讲人:罗雨翔

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AICP),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区域经济发展硕士,《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作者(上海三联书店),注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议题。现居纽约,以经济发展咨询师的身份参与以及主持北美20余地区的地产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公共领域投资项目,并获国际与国家级大奖。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规划局与预算局,并受邀于美国规划协会(APA)、城市土地学会(ULI)、哈佛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演讲。

图书:《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前系主任戴安·E. 戴维斯,倾力推荐。《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上海三联书店)是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地图、分析图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

View Event →

“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
Mar
30

“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

本次活动由纽约文化沙龙与围炉联合举办。时至“女权五姐妹”事件十周年,我们邀请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李麦子,带领大家参与讨论一系列有关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的话题。李麦子因2015年参与“女权五姐妹”行动而广受国际关注,她长期致力于LGBTQ+权益、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并在纽约继续从事相关倡导与研究工作。

活动形式:

热身游戏:《李智慧生存游戏》,沉浸体验东亚女性困境重重的一生。

嘉宾分享:李麦子将围绕自身经历,探讨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话题,并结合自身在国内外的行动经验,分享她的成长和实践。

圆桌讨论:参与者将被分为小组,在李麦子的引导下围绕当代中国媒体环境、性别议题的发展趋势、社交媒体上的女性独立声音等展开深入讨论。

 

讨论话题:

1,年轻人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议题与行动主义

2,大环境倒退严重的情况下,持续行动还有意义吗?

3,中国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独立账号的封杀与性别议题的传播,生育政策的压迫,媒体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和偏见……)

4,“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十年间中国性别与平权运动的进展与挑战

  

李婷婷

又名李麦子,是中国著名的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之一,“女权五姐妹”成员之一。该团体是中国一群女性活动人士,她们在2015年国际妇女节前因计划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放抗议性骚扰的贴纸而被捕。这起逮捕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李婷婷的倡导工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LGBTQ+权益、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她参与了提高中国家庭暴力、性骚扰和对边缘社群歧视意识的运动。

李婷婷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并入选BBC 2015年百位女性名单,突显了她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

李婷婷在纽约居住,她继续在那里从事活动和倡导工作,并经常就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人权和性别平等问题发声。

参与方式: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选择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

请在3月25日周二晚 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https://forms.gle/xbJ59EMd4yzwmZXk6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选择结果。

时间:3月30日,周日下午2:30-5:00

地点:曼哈顿中城(具体地址将发给被选中参与活动者)
 

| 围炉 |

围炉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大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经历的非营利性组织。围炉始终相信,在大学生日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仍然需要一个可以提供给大学生促膝长谈,发现自己身边人身上的闪光点的平台。线上推送和线下活动构成了这个平台的核心部分。平台拥有广阔的联校资源和读者资源,围炉团队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启迪和帮助。

 

2015年1月,围炉由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三所高校学生创立。之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加入,形成 “三座城市,八所大学”的现状。2019年,围炉创立了Joint U联校,吸收八校之外的海内外优秀大学生。发展至今,围炉已有了来自十五所大学的一百三十余名成员,并将平台从微信公众号扩展到澎湃新闻澎湃号和matters。其中,围炉微信公众号现已有四万六千余人的关注量,读者年龄层为高中生及大学生。澎湃新闻上单篇阅读量最高达二十万,被评为季度优秀稿件。Matters上围炉是内测用户之一,近日合作推出付费功能“围炉”。 

 

围炉对话:以一对一对话为形式的专访稿件,旨在展现受邀者的独特经历与思想,传播最原汁原味的感悟与体验。受访者包括周保松、詹青云、张隆溪、晓宇、黄泓翔、郭建梅、俞立中、邓学平、方可成等。
 

| 沙龙圆桌 |

nyshalong.com

纽约文化沙龙诞生于我家的客厅。那时十几个常客围坐沙发,撸猫品茶聊天,是我理想中“沙龙”的样子。随着沙龙发展壮大,每期活动越来越像讲座,参与者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听众与主讲人的讨论与碰撞相对困难;我常怀念过去的时光。

 

于是,我们发起了【沙龙圆桌】项目。在上百人的公众讲座之外,我们希望有一些小规模的讨论和聊天,回归到名副其实的“沙龙”。为了保障参与体验,“沙龙圆桌”发出通知时,会在报名表中提几个问题。我们将和分享者一起根据报名者的回答,选取一部分朋友发出正式邀请。我们希望在选择时兼顾契合度与差异性,让圆桌讨论高效、精彩。这里没有“听众”,每个人都是创造者。

View Event →